在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以百萬計的工人被解雇或要求無薪休假。許多人保住了工作但發現薪水減少了,未來的前景也變得渺茫。尤其是最年輕的勞動力,許多人降低了對工作的預期。今年又有近870萬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在等待畢業。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在如此大的壓力之下,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爆炸的時代。為了獲得更多的知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國留學。據大數據分析顯示,2011—2017年期間,國內的海歸人才逐年都在上升,其中主力還是20—29歲的年輕人,在這些海歸的稅前月收入統計中,近7成海歸稅前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近一半薪資在8000元以上。
這個數據出來時候,很多人算了一筆賬,那就是留學回來之后,要多長時間才能收回“成本”?有相關的大數據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人留學歸來之后,一般都需要花費3—5年的時間才可以收回成本。留學期間得到的知識是一方面,真正值得的是出國后心態,眼界和能力的變化,這不是短期的薪資可以衡量出來的。馬來西亞正逐漸接納國外資本注入該國教育行業,有望吸引一些世界級的頂尖學府在馬來西亞成立分校。廈門大學也已在馬來西亞設有分校。隨著大量的投資涌入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開始致力于改善教育標準,使得其高等教育質量獲得國際權威,與澳大利亞,英國以及美國不相上下。馬來西亞獲得的文憑為國際公認。學生可以在馬來西亞完成課程,適應英式教育后,再前往歐美國家繼續攻讀。研究報告顯示,由于國際標準教育的需求猛增,馬來西亞同級教育的中等成本要便宜45%左右。馬來西亞大學本科專業課學費僅為10萬元左右(根據學校不同),畢業后還可以在馬來西亞境內申請前往歐美繼續求學,比直接去歐美國家求學要節省了大筆費用。在大都市的國際化環境中接觸外國課程,通常是中國父母在送他們的孩子去海外留學時的期望,這也是馬來西亞高度受歡迎的原因之一。馬來西亞語雖然作為馬來西亞國的官方語言,但英語在馬來西亞同樣被廣泛使用,甚至在馬來西亞東部沙撈越州(Sarawak)被認為是官方語言。因此,大多數馬來西亞人都能講多種語言,至少能流利地說馬來語和英語。除此之外,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選擇前往馬來西亞繼續進修,這為中國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讓他們接觸到更多不同國籍及文化背景的學生,包括中亞國家和中東地區。與國際接軌是一方面,但中國人也偏好家鄉和相似文化帶來的舒適感,這是馬來西亞所富有的。馬來西亞的華人約占總人口的1/3。除上述類似語言的便利之外,中國大陸的學生也可以很容易地接觸到中國的食物以及娛樂(音樂,電影,書籍等)等等。這些都可以幫助中國學生更容易適應馬來西亞的學習生活,幫助他們建立歸屬感。馬來西亞距離上海只有5個小時的航程,距離深圳、廣州則4個小時,距離北京6個小時,這意味著與英國和美國等其他頂尖教育熱點相比,中國學生離家鄉更近。此外,航空公司也一直在完善從馬來西亞到中國二線和三線城市的航班聯系。馬來西亞航空已經公布了一項新的擴張計劃,將為中國和馬來西亞之間增加35條航線。這包括從南京、福州、成都、重慶直飛吉隆坡的直達航班,連接檳城與深圳和上海的直飛航班,以及從天津到哥打京那巴魯(Kota Kinabalu)的全新航線。